2024-03-10 15:35:00 人气:13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对于大部分的中国家庭来说,
人生无非两件大事――求学教育和看病医疗。
老话讲“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对于家境殷实、资产丰厚的家庭来说,
将孩子送出国去镀金深造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
但是对于许多中产阶级乃至普通小康家庭,
想要让孩子出国留学,所耗费的资产和精力,
甚至能够掏空一个家庭十几年来的积蓄。
十几年的积蓄,对一个家庭来说,
可能是生活质量的断崖式下降,
可能是人到中年却不得不节衣缩食的辛酸和忍耐,
也可能是在视讯通话中告诉大洋彼岸的孩子“好好生活,
父母这边不用你担心”,
却又夜深人静时计算着一笔笔流水心底默默叹息。
都说教育应该是纯粹的、神圣的人生经历,
不应该将其利益化,
但这样的说法与“何不食肉糜”大抵也没什么分别,
父母辛苦将孩子送出国留学,
无非是希望孩子提升个人的学历、经验、见识,
更直白一点说,希望能够将留学作为一次商业投资,
等到孩子归国的时候能够依赖海外求学的经历获得更为可观的薪资待遇。
但现实与理想往往背道而驰,
根据最新的民间统计数据显示,
在2021年,国内有近一半的大中型企业愿意为留学生提供超过12k人民币的薪资待遇,
并且5年后年薪基本上可以达到20.2万元,
按照这个标准计算,海外归来的留学生需要连续9年不吃不喝、不生病、无开销,
才能够回本近200万元的留学费用,而到那时,
大多数也已经是35周岁以上的中年人了。
留学作为提升学历、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结识人脉的一种选择,
益处自然良多,但对于很多家庭来说,
还是不得不去考虑其背后的投入与回报的比例。
我的来访者周婷目前所面临的正是这样一种两难的境地,
她本科就读于国内一所普通的211大学,学习金融专业,
平日里刻苦学习,连续几年都取得了奖学金,
日前临近毕业,
周婷的父母也有让她出国深造的想法。
但周婷的家境只能说是一般,父母都是工薪阶层。
为了筹集周婷出国读书的学费,
父母打算把家中四居室的房子卖了,
换一套小一点的二居室,
周婷的父母认为只要能够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他们竭尽全力也在所不惜,
但从周婷的角度来说,
父母为了自己省吃俭用、降低生活水平,
这让她感觉到内心很愧疚。
在豆瓣上有一个“海外废物回归小组”,
里面云集了那些“留学百万。
月薪几千”的海归精英们,在这个小组当中,
你能看见大家纷纷吐槽着:
“父母花了100多万供我去美国留学,
我回国工作后发现挣钱好难,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
“留学花了300万,回国工作一个月5k”等等类似的吐槽,
让我们不禁感慨,
在留学花费高昂的大背景之下,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仿佛是无法跨越的。
而站在行为心理学的角度,
年轻的留学毕业生在归国之后发现自己举全家之力攻读下来的学位,
并没有带给自己相应的价值感和社会认同感,
难免陷入这种投入产出比带来的失衡心理当中,
从而会出现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因为面对现实的割裂和失落感而自嘲自己为“海归废物”的失控心理困境。
可想而知,没有人会愿意自甘堕落成为“废物”,
在学历通货膨胀严重的时代,
如果我们深挖这些海归年轻人的群体心理,
会发现所谓的“废物感”不过是一种对于疲惫和痛苦的消解。
根据教育部官方发布的《202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统计情况》所公布的数据显示,
有近30%的留学生认为回国之后所找的第一份工作远远未达到出国之前的预期,
而也有27%的企业认为海归的留学生自我感觉过于良好,
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过高的估值。
这种供需的不对等,
就是海归留学生产生“认为自己远远不止这个价”的社会动因。
因此,在留学之前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本身,
都应当做好预期管理,
校正过高的预期。
在经过清醒、理性的评估之后再决定是否选择留学,
而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是跟风而盲目留学。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后海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