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2 17:06:39 人气:178
有不少学生对自己定位不清晰,觉得留学不就是个简简单单“有手就行”“有钱就能随便申请”的事儿,但绝对大错特错了,对于申请,有时候其实是我们想得太简单,缺少合理规划的意识和方法,光做梦谁都会,但只有未雨绸缪,根据自己的情况一步一步规划分析定位,才能收获最合适的结果。
主流留学国家基本情况美国美国是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之一,因为它拥有全球最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例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学校在各个领域都有世界领先的研究和教学。
硕士开设复杂:许多大家认知中的“常见专业”并没有设置硕士学位,比如金融,在美国综排前 30 的学校里面,只有十所是开设了金融硕士项目的,其他学校很少开设相关硕士学位,只开设严谨的博士学位项目。
完整的学习生活体验:美国大学强调完整的学习生活体验,活动多(比如学校会和当地企业合作开展项目),考验同学们 multi-tasking 的能力。
US.NEWS. 和 QS 排名出入大:在众多排名中,美国大学的排名都有所差异,申请美国学校可能主要会看 US.NEWS. 排名,并且很多学校排名非常高。
但部分在美就业非常吃香的学校长期被 QS 冷落,QS 也是国内 HR 比较看重的排名,如果以回国进国企/政府为目标的同学要谨慎选择。
同时,在留学申请中,美国少有“本科背景定一切”的观念,会更看重申请者的综合能力(GPA,雅思,GRE/GMAT,实习,科研竞赛,领导力,学术潜力,职业规划等等因素)。
比如 MIT 的 MFin 项目的审核标准就是综合的,根据对 ideal candidate 的描述,很强调性格特点,思维方式,软技能,对职业发展的规划。
所以在美国留学圈,一直有着双非、低 GPAer 、转专业逆袭 TOP 30 名校的故事,双非逆袭 CMU CS、985 绩点 3.3 逆袭哈佛等等。
美国大学也不是来者不拒,虽然比较包容,但申请时,也要满足先修 checklist,实践科研要符合项目申请说明的要求。
美国的移民政策:美国对移民是不友好的,但总体来说会给学生就读期间/之后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主要通过学制+OPT 来实现。学制一般为 12-16 个月,甚至两年,意味着硕士期间会有至少一个暑假能够去开展实习/科研。
此外,美国硕士还可以通过 OPT 来实现在没有工作签证的情况下留美工作一年,如果是就读的 STEM 项目,OPT 长达三年。这三年内,可以去抽工作签证,没有抽到的话也没有关系,三年内在美国也能合法工作。
英国英国拥有众多著名的大学,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等,这些大学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研究和教学成果。
英国硕士开设完善:硕士开设情况完善,主流专业都有,甚至同一个方向可以开设 5-10 个不同的细分。有 conditional offer,很多项目允许不带语言、标化申请。学制短:英国大学大部分硕士项目授课时间短,大多数学制为 1 年(约为 9 个月),快速拿到学位后,有利于尽早进入博士就读或者开展职业生涯。QS 排名有优势:英国大学比较好的学校同样在 QS 排名有优势,众多申请难度适中的英国院校都在前 100,回国不会被 HR 卡简历。英国大学看重本科背景、GPA 和专业对口程度。有 school list,绝对拒绝某些学校,录取十分严格。
比如牛津的 MFE 在官网上对申请者的描述则更加客观,可量化。
牛津 MFE 官网
我有查过23Fall 的最新录取数据,英国最受瞩目的 G5+王曼爱华,偏向录取985、211及海本,尤其是 985+211 占据了半壁江山。
985/211/海本录取者的 GPA 基本在 3.5-3.9+ 区间范围,少部分同学会带 GRE 申请。总体来说对双非不太友好,虽然也会有录取,但是平均绩点在 3.7+。
此外,英国大学对转专业不友好,英国有一类拒信理由会直接说明申请人的基础和学科不符合现在申请的专业,或者是具体某核心课程的成绩达不到项目要求。
英国的移民政策:相对于澳大利亚、加拿大这类国家,英国的移民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不友好的。单说拿到工作签证的人就非常少,英国一年开放 3w 个工作签证,中国去年拿到工签的人不到 800 个,再结合去赴英留学有着 30 多万人,可见这中签比例有多小。
不少英硕也很希望毕业后留英几年,但仍会考虑到现实的问题――真的很难留,从而选择去其他地方工作或者回国卷。
由于大家比较倾向于去英美留学,所以我也在这儿总结下英美的不同之处:
加拿大移民国家,签证政策友好,留加就业机会多,政府规定只要在加拿大高等教育机构学习两年以上,毕业即可获得三年工签;工作满一年,即可申请加拿大经验类移民。
港新新加坡:亚洲留学热门地, NUS、NTU包揽亚洲前二;除此之外,新加坡生活环境优越、安全、政治稳定;离国内近,没有时差;沿袭英制教育体系。中国香港:离家近,学费相对较低,文化融合度高;在香港读完硕士后,学生拥有一年可续的无条件签证;未来大湾区的就业优势和人口红利,优越的发展机遇也值得期待。港新录取条件:大部分同学都冲着港前三和新二去的,僧多粥少,选择有限。尤其是热门项目对于背景的偏好情况已客观存在,可以说是“名校控”。港校分轮次录取,早申的同学的优势大。
总体偏爱 985/211以及海本,也接纳南方一些有优势学科的双非如广外,南方科技大学等。GPA 在 3.3-3.9+ 的区间范围,3.7+ 与 3.8+ 的录取人数最多。少数热门、顶尖项目需要 GRE/GMAT。香港会给少部分综合表现优异的 985 或海本发奖学金。并且从前港新对转专业相对友好,但是转专业难度逐年增加,越来越看重本科专业匹配程度。
港新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宇宙中心”,实习和就业机会非常多,学校会和企业合作,比如会有些定点招聘的机会。也有不少外企会在亚太地区开设办公室,落地在香港、新加坡这两个地方的几率很高。
相较于英美,因为语言优势+文化相似,所以留在港新就业的概率会更大,并且港三新二不管是国内还是在港新认可度都很高。
如果你比较重视留学的花销,可以直接参考下面的图:
选校建议从大到小,先选定想去的国家,然后选择城市,对比学校和专业,敲定6-8所学校递申请。
如何选择留学院校?在选择留学院校时,需要按照“冲刺”、“稳妥”、“保底”等不同程度的要求选择院校。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确定自己所学专业的方向和学习要求。
可以通过学校官网查看专业介绍和课程设置等权威信息,综合考虑学校的综合实力、教学质量、学术声誉、师资力量、科研条件、学费和生活费用等方面的情况,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
如果你个人没有太明确的偏好,可以向学校老师或有经验的学长、学姐咨询意见,他们会有更多实用的建议和经验分享。
如何准备出国留学GPA当然了,作为申请大满贯的老学姐,你有问题也可以随时私信问我,我也会尽量帮你解答。
首先,在出国留学方面,最基本的要求是本科的GPA和语言成绩。
GPA是大学生学习成绩的核心指标,它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扮演着敲门砖的角色。虽然GPA不是唯一的标准,但它对于申请排名高的学校至关重要。
例如,申请伦敦大学学院MPP项目的最低要求为85分(二等一学位)或80分(二等二学位),申请麻省理工学院金融硕士项目的学生的GPA中位数为3.82。在英国,学校对学生的本科背景和GPA最为看重,非G5院校通常会明确要求不同档次大陆学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GPA要求(如985院校85+,211院校87+,双非90+)。而G5院校的要求则是显而易见的。与此相比,虽然美国排名高的学校也很注重GPA,但相对来说,它们对学生的综合条件更为宽松。
这里教大家几个实用的技巧:
首先,重视专业核心课的作用。
如果你留学还是要申请本专业,那么一定要修好本专业的必修课和核心课程,比如想学新闻学的同学一定要修好新闻学概论等课程、比如想修DS\BA的同学一定要修好数学等硬核课程...(如果分数不理想,就赶快考虑重修!)
如果想跨专业,那么你的任务又多一份!除了兼顾本专业的学习,还要适当地修一些你意向专业的课程,并且尽量高分,让招生官看见你的实力。
其次,除了专业课,选修课也能帮大忙。
由于出国申请的GPA不像保研只看专业必修课,所以如果有一两门课成绩不是那么理想而拖了整体成绩的后腿,可以考虑多选修一些分高的选修课,来提高整体成绩。
语言准备语言能力是出国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虽然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托福雅思保分的服务,但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们,最好不要尝试这些不正当手段。
毕竟语言考试是最基本的考验,如果连这都无法自己完成,那在国外如何生存呢?
虽然在英美港新加澳等主流地区,目前两种语言成绩都可以接受,但也有例外情况需要多加注意,例如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只接受托福成绩,不接受雅思或其他类型的语言成绩。
麻省理工学院的 PhD 项目Doctor of Philosophy (PhD) i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只接受雅思成绩,不可以用托福代替。
所以在申请的时候,大家也要提前看清楚你梦校的要求,再决定自己去考哪一种语言考试。
科研与项目经历那么,哪些专业需要科研和背景提升呢?
◆理工科(所以理工科都可以做科研提升,另外也有一些理工科比如计算机、应用数学、应用统计等也可以做实习)
◆偏研究型的文科(公共政策分析,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极小部分的商科
◆应用实践导向的文商科专业,我个人不推荐参加科研背景提升
(通过对录取数据分析看,科研的重要性低于语言成绩和GPA)
经济学算文科算理科都行,经济学同学是可以做科研的,极小部分商科:比如做金融理论,会计理论,管理科学等。
其他文商科同学比如传媒,市场印象,商业分析,金融,管理,会计等专业的同学,同时将来想前往产业界而不是学术界就业的话,那么参加实习的优先级还是远高于参加科研。
同时一些理工科同学参加实习和科研都可以,申请都会有加分。比如计算机,机械工程,电子电气工程,金融工程等。
一般来说,国内的科研有这么几种:
◆本校科研――最方便,最容易,“性价比高”,含金量较高
◆外校科研――申请难度较大,瞄准 top 院校/实验室/教授,含金量高
◆公司科研――申请难度大,机会少,含金量高
◆线上科研――特殊形式,分学科讨论,含金量中等
◆专业竞赛――积累项目经历,争取好名次,含金量较低
海外科研:
如果同学不考虑 phd,并且选择偏应用型的理工科专业(meng vs msc),其实不一定需要海外暑研作为背景提升的手段,可以通过在校或者国内科研和实习作为背景提升的手段,而且暑研在 master 申请中的重要程度不及 GPA 和 GT 成绩。
如果同学致力于申请 PhD,或者想通过申请偏研究型的硕士 msc,或者想通过先读硕士之后继续申请PhD的话,那么一段海外实地的科研经历,还是对个人的申请有极大加分的。
通过这样一段海外科研,申请者可以获得感兴趣小方向的研究经历,形成对自己感兴趣小方向更严谨和深入的思考;同时提前接触国外大学和学术圈,收获国外学界多维度的 insights,获得国外教授推荐信,优秀的同学甚至直接可以争取 return offer。
随着近年来国外高校对于同学科研相关经历的 preference 越来越明显,国内想要进行海外科研的同学也越来越多,整体竞争会是越来越大的。以上几个维度的条件是一个 baseline,同学们一定要在这个 baseline 的基础上不断努力,继续拔高。
对于那些自身条件和 baseline 有一定距离的同学,不如转换策略,把重心放在本校或者国内优秀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机会申请上,同时也注意继续提高自身的 GPA 和语言考试成绩。
实习作为绝不会出现在大学官网 entry requirement 里的要求,但却是各路”卷王“必卷的申请背景重中之重,可以说,实习简直就是申请过程中逃不过去的坎。
比如对于想留学的同学们来说,一份 big name 实习意味着可以收获文书亮点素材、有可能拿到大牛推荐信、打动梦校招生官、增加申请成功率……
据我观察,申请金融的同学一般会选择券商、会计事务所和咨询研究机构(如智库、高校研究院等)进行实习;市场营销同学实习通常会去NGO,广告公司和快消公司;而申请商业分析的同学一般会去券商、咨询公司,也有部分同学选择增加科研来提升申请竞争力。
找实习有很多渠道,除了正常的各大招聘APP网站之外,也可以利用校友的内推资源,像我本科的时候就加了很多学长学姐创办的实习的群,在快到寒暑假的时候疯狂投递简历充实自己的经验,需要推荐也可以来私信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