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2 11:01:27 人气:131
“留学”这个词,也许对我国广大城乡的工人、农民、干部来说,还显得陌生。这样一句话:“Flight No.53 to Paris will depart from Gate 6 at 9:30 p.m. will all the passengers holding tickets kindlyproceed to Gate 6 at this time.Thank yon。”(“开往巴黎的53号班机于晚上九点半由六号门起飞。请所有持票旅客现在前往六号门。多谢合作。”)对于他们更是显得天书般莫测高深。上面这句话,早已几十遍地响起在我国一年举办四次的众多“TOEFI。”(“托福”)考试考场上。
每次它由二男一女重复三遍,几十万名中国人从耳机里听过这极纯正、极富感染力的美国口音。他们知道这是考试开始前一个让自己检查听音设备的步骤,如果不清楚,自己该马上举起手报告。更多的正待报考“托福”的中国人也熟悉它,犹如熟悉北京有天安门广场,广场上有人民英雄纪念碑。
仅以北京为例,1981年首次“托福”考试,考生是285人,1983年是2500人,1985年是8000人,1986年达到18000人。据1987年的前三次考试统计,人数更猛增到26000人。其中绝大多数是自费留学生。据说,现在世界上每年有数十万人参加“托福”考试,其中一半是中国人(包括台湾和港澳地区在内)。有关数字显示,自1978年以来,我国留学生数量与年俱增。九年内,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超过5万人。
举两个实际的场景让大家感受下:
一
上海。晨曦微露,大街小巷还处于一夜好梦的袅袅余音里。位于乌鲁木齐中路、淮海路交界处的一幢西式花园楼房前却人头攒动,不一会儿排起一条长龙,争先恐后、熙熙攘攘的情状绝不亚于清晨小菜场里抢购海鲜或是时鲜菜蔬的热闹景致。所不同的是,人们在这里“抢购”的是一种特殊的、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商品”――赴美留学签证。大院旗杆上的星条旗和院门上方的一块镶金的鹰之雕像,标志着这里是美利坚合众国驻沪领事馆。
美国驻上海大使馆
上午八点,一位长着中国人面孔的男职员,出现在大门边。那神气却是美国式的,一番半是训斥、半是交代之后,他开始发牌儿了。这是“中为洋用”,为了对付争先恐后的签证申请者,美国人学来了我国大小商店里销售热门商品时常使用的一着――按先来后到发牌儿为序,无牌儿者,一律免排,明早再候。
先凭牌儿进了领事馆与美国官员面谈了的人,出来时不外乎两种面孔:一是眉头嘴角溢满了笑意,好似阳光下正融化的奶油蛋糕,这意味着面试及申请被通过了;一是耷头垂脑,满脸冰霜,仿佛刚刚被扒走了装有本月工资的钱包,这显然是因为哪一项手续不合格被刷了下来。外面的人们迅即围拢上去,五人一伙,十人一堆:
“你为什么没批?”
“你有啥条件够批?”
“领事先生找你怎么谈的?先问的啥?”
“洋鬼子用中文问,还是英文问?”……
宛如一个个小型的现场交流会。而且这交流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召开,风雨无阻。它们还是“横向联合”,跨省市的。迤逦长龙里,除多数是上海人外,还有不少带南京、杭州、南昌、合肥口音的人。由于美国只在上海、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设有领事馆,其他城市欲赴美国留学者,则必须仆仆风尘赶到距离最近的领事馆递交签证申请材料。队伍里,还有来自几千里外的北京、广州的申请者,他们的申请在当地已被领事馆驳回,“不到长城非好汉”,希冀“东方不亮西方亮”,便又抖擞精神来上海滩上再试运气……
二
北京。秀水东街,美国驻华使馆领事处。
1987年8月的一日上午十点多钟,美国领事馆房外搭了一个棚,棚里正由保安人员检查申请签证者随身携带的各式提包,杜绝任何武器、凶器带进房内。接着,又得通过身上稍有任何一点金属件便会让蜂鸣器骤然响个不止的安全门。其检查之严密,不亚于首都机场。据说,这在两个月前是没有的。
棚外,还有上百人在烈日下等候。一位年约三十七八的男子手里拿着三份用中、英文印制的已填好的表格,分别为“留学生调查表”、“非移民签证表”、“家庭情况调查表”。“非移民签证表”上有六项内容,其中有:是否判刑?是否受审?是否参加共产党组织?是否参加纳粹组织?我们愤愤然了,怎么好将那光辉的“囗’与那野蛮的“囗”并列?!他许是看出了其他的心思,淡然一笑道:“美国佬瞎掰,我们也瞎掰嘛,我是党员,我填的则是‘否’”。
在“家庭调查表”上,看到他有两个孩子,大的是男孩,已有十五岁,正在北京念初三,小的是女儿,十一岁,却在黑龙江上小学。有人问道:“你们一家人两地分居?”“我和老婆离婚了。她是北大荒当地人,1979年为了回北京我们办了假离婚。回城后我到处做龟孙子,腿都快跑折了,办了四年都没能把她给办来北京。1984年我们真离了……”他沉沉地叹了一口气,嘴里吐出的浓浓烟雾与他眼里的郁郁神色。其实挺讽刺,当年大多参加过红卫兵和上山下乡的那波部分人,当时没有比他们对“帝、修、反”更义愤填膺的了,今日没有比他们对奔去那片新大陆更煞费苦心的了。
当今社会对“留学”的看法主要为以下三种:
1.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会,不少有识之士认为,当今中国国门洞开、八面来风,出国留学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成果之一,应该予以肯定。北京大学的一位青年教师说,出国留学热是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正常现象,就像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一样顺理成章,留学热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要实现四化,必须坚持打开这扇大门。
2.另一些人则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下,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国内的建设,大家都打着留学的旗号去放“洋”,国内由谁来建设?而且,许多人只是把出国留学当作镀金捞好处的一块跳板。
3.相当一些人脑袋里的那根弦还绷得挺紧,出国留学在他们眼里无异于崇洋媚外。
各位读者对“留学”是何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