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 全国
首页 学校
帮我选课
课程 咨询

赴日留学是发生在什么时期的_赴日留学是发生在什么时期的事情

2023-11-22 10:05:04  人气:122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开学校。毕业后的他选择了到日本求学。

以他的经济实力,周恩来当时的家境非常困难,从天津到东京的路费,周恩来根本付不起。幸亏师友们千方为他筹集,才得以成行。那么当时他为什么会选择到日本求学呢?

旅日时期的周恩来

周恩来毕业之际,赴日留学仍然是潮流所在,并有可能获得官费的机会

周恩来1917年东渡日本之前,清政府1908年关于留学日本的规定仍然发挥效力。

什么意思呢?

1907年,由清政府和日本商定了留日五校特约,规定自1908年起,由日本政府制定东京高师、东京高工、山口高商、千叶医专、第一高等学校等为特约学校,分别规定名额,在15年内接受中国留学生,由中国政府给予补助。

这些情况周恩来都很熟悉。因为校刊中刊载的1917年在日本的南开学校留日同学来信中,就有介绍一些可享受官费待遇的学校,并将1908年的留日政策加以介绍:

正是抱着考上官费的希望,周恩来决定赴日求学。

严修、张伯苓早期的仿日倾向

严修

近代中国派官员考察日本学校始自1898年春天。

此后1903年张百熙等人的《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规定教育界的人士必须出洋考察教育状况,并且以考察日本教育状况为首要。

此背景下,严修1902年、1904年两次赴日考察明治维新成果。严修还把自己的儿子严智忠、严智开、女儿严智娴送到日本学习。

“敬业中学堂”(南开学校的前身)的建立就是严修、张伯苓怀揣教育救国思想、学习日本模式、间接学习西方先进教育制度、在中国推行近代新式教育的一朵奇葩。

1906年严修开始主持学部,他在任期间主持颁行的晚清教育宗旨也有借鉴日本的痕迹。

民国初建, 1913年,严修有论:“窃以为欧洲程度,吾国数十年内,恐无躐之望,而欲学欧美。先学日本;欲强国家,先善社会,实皆一定不易之序也。”

又,“英伦经数百年积累,富甲全球,故无论骤难调查,即使查明,于我何益?果欲学步他人,只可仍从日本入手,否则一片空论而已。”此时周恩来已入南开学校读书。

南开学校附设的高级师范班的首批10名毕业生中,有4名被学校资助赴日留学。

1917年5月,此时正值周恩来毕业前夕,张伯苓早期执掌教育也一直很注重向日本学习。

直到1918年3月20日,张伯苓还曾这样说过:“考察中国需要最宜之教育制度,结果获得两种需要者:一则英法美之制度,一则日德之制度。

前者专为计划个人之发达,后者性近专制,为造成领袖及训练服从者之用。敝校南开,多半以是二者为圭臬”。

此时张伯苓已经身在美国留学,但日本的教育制度他心目中仍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周恩来赴日求学的三个任务

周恩来到日本肩负着三个任务:

旅日时期的周恩来

求新学以安身立命

周恩来所处的时代,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新学都很向往,却在国内不得登门而入的机会:

“吾国国民之对于西洋文明,一般顽固派排斥诋毁,姑勿具论,即一般维新派,信仰西洋文明甚坚者,然亦徒羡其美,望洋兴叹,大有夫子之墙数仞,不得而入之感”。

周恩来和同龄人一样,除了能从课堂上和课外阅读相关的书刊报纸,以及从演讲、与人交流中零星获得新思想外。根本无法系统地接触和学习研究“西学”。

为了学习新学,日本成了理想之地。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甲午战后,日本的崛起,引起中国有识之士的思考。同时,在一战期间,日本成为中国的主要敌人。周恩来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这从周恩来的作文中可以看出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孙子兵法说的。真的是有必要到日本去一探究竟。

考察日本的军国主义是否可以救中国

青年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时的以为日本、德国的“军 国 主义”就是建立一支强大的陆海军,与列强并雄。

回忆这一思想历程,周恩来在《旅日日记》中这样说:“这种主义,差不多现在号称有见识的人,都是这么想,就是我也是这里头的一个人。”

又说:“现在的一班中国人,多半是因为现在的政局全在几个武人手里拿着。从此往后很不容易从他们的手里去替他管理政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从这两句话上,就生出许多的念头,以为将来的政局,非励精图治,在军事上头着手,很不容把这班相传不绝的“北洋系”、“士官系”推倒。

有这一想,于是“军国主义”的念头非常坚固。不但如此,就是对外看着,现在国家所处的地位,也是非学德意志不可。”

基于以上思想,周恩来特别想亲自到日本实地考察一下“富国强兵”的军国主义道路是否可以移植到中国来。

以上是周恩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求学的主要原因。

旅日时期的周恩来

为什么没有做出其他选择?

周恩来南开学校毕业后做出赴日的选择归根结底还是希望把自己培养成大才,以为将来大用。这也决定了他为什么没有做出其他可能的选择。比如:

没有选择美国留学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学的是英语,而且南开学校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是相当高的。

他曾回忆:“从中学三年级起,耳朵里就不大听中国话了。除开国文还有一个中国先生讲中国话外,英文、代数、三角、几何、历史、地理、物理、化学......都是用英文教,用英国的教本。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科学术语,要我说成中国名字,我还说不出来。”

同时期的学长黄钰生也曾回忆:“早期南开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特点:从二年级起年年都有美国或英国教员教我们。

总的说来,南开中学毕业,一般的能听懂美国人或英国人讲话,不仅是简单的句子,成段的话也能听个七八成。”

这样的水平完全是可以作为英美留学的基础的。按常理应该考虑到英美国家留学才对,而且据资料显示,早期南开学生出国留学的,以在美国的为最多。

当民国元年时,就有梅贻琦等人先后到美国去了,以后三年间又有陆续远渡的,比如张彭春诸君,到1917年,周恩来毕业那年,去了10个。

南开学校毕业留学之所以以美国为最多,部分由于南开学校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南开历来所聘的美国教员很多,这些美国教员回国后鼓吹南开学校的长处并建议美国人加强与南开学校联络。

其次,南开学校与基督教青年会的关系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种种原因,使南开的学生在美国很蒙优待,所得免费额也很多。

基于以上原因,周恩来到美国留学应该不是没有机会。据说校长张伯苓也曾劝他到美国留学。

而且张伯苓先前一直存在的仿日思想此时显然已经有了重大转变,因为与周恩来毕业决定赴日的同时,张伯苓开启了他的美国求学之行。

他要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并考察美国的教育,创办南开大学。

但周恩来似乎压根就没有考虑过要到美国留学。他追求的是研究救国救民的真理,他要研究的是政治,而旅日显然更加适应他的需要。

没有选择成家立业

中学毕业后周恩来也可以选择成家立业。那时候他19岁了。也可以当老师,以养家糊口,而且以他当时的能力和资质谋到一份教书育人的差事是不难的。对此他也考虑过。

但是从小立志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显然不可能仅仅满足于谋生。此正所谓“读书不为稻粱谋”。

据说周恩来毕业之际也曾面临婚姻的选择。严修想把小女儿许配给他。

据悉当时社会“非但中下等社会中,十数岁之国民,结婚者比比皆是。即在学校接受教育尚未毕业之学生,自十六岁以上、二十二岁以下者,十分之七皆已成婚……无端使其儿女相处于黑暗家庭之间,增其负担,束其自由。处置其于永远不能自拔自离之境遇”。

但是周恩来拒绝了。他显然是非常有主见的。而且目光深远、抱负远大。

没有选择考入国内大学

周恩来毕业后也可以选择报考北京大学、北洋大学等国内高校。比如说就在天津,北洋大学以法律系而著名,而学法律也是当时通向政治和做官的一条门径。

但是到北京或天津读四年书要1600块钱。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经济拮据的周恩来显然是负担不起的。

没有选择欧洲

史料显示,1917年为止,南开学校到英法留学的只有陶孟和一人。当时勤工俭学的风潮还未兴起。

而之前发起的赴欧洲留学始于清末1902年,但是由于欧洲路途遥远,所需费用巨大。因此当时能赴欧洲留学的人数一直不多。

以上就是周恩来南开学校毕业后选择赴日求学的具体原因。

周恩来到了日本后,因为希望考上官费,也着也实下了一番功夫。

但是由于他又抱着追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目的。把过多精力用在考察社会、研究主义、参加各种活动上,导致备考失败。

青年周恩来在日本时,当时的日本国民,充斥着急剧膨胀的民族优越感,加上双方迥异的生活习惯、留学生日语水平低等原因,日本人对中国留学生、中国人、中国社会心存蔑视和不屑,因此中国人往往刻意与日本社会保持距离,与日本社会交流无几,或者干脆与日本人产生强烈的冲突与摩擦。

不仅如此,同日本人有来往的,甚至会被骂为“汉奸”。

周恩来对于此种现象非常不赞同。他认为,到日本留学就应该了解日本的国情,不然留学就失去了意义。

正是基于对日本侵略野心的的认识,旅日期间,周恩来“事事都可以用求学的眼光”,力图深入观察日本社会。

他不仅积极参与社会现实、融入日本人的生活,还关极为关注国内外的政治风云,积极参加留日学生进步团体、爱国运动。

周恩来赴日求学,虽然没有达到一个考上官费学校的目的,但是他这段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对他后来的发展和走上革命道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考##头条历史人物##周恩来#?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课程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课程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